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茶業]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 讓茶園管理更EASY!

資料來源:茶業改良場/ 劉秋芳 助理研究員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為人類生活中基本需求之一,亦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是臺灣重要的特用作物之一,也是經濟產值最高的飲料作物,根據2020年農糧署統計資料,臺灣茶種植面積為12,266公頃,年產量約14,341公噸(農情報告資源網),產值約80億元,飲料茶市場更高達500億以上。茶產業常年以勞力密集及經驗密集的小農生產為主,進年因農業人口老化,從農人力大幅短缺,茶產業逐漸轉為業者代耕及大型茶產業契作個體茶戶收購茶葉的模式。然茶園多零星分布,對企業而言管理不易,急需自動化及智慧化管理工具。自動化及智慧化生產需較高投資成本,產業升級相當迫切。為提升整體茶產業,智慧化管理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以生產參數資訊化、茶園管理即時監控及延長溯源系統可追溯源頭為目標,達到智慧生產、數位服務及溯源系統升級的目標。隨著氣候連年異常,茶菁生產不穩定嚴重影響農民收益,目前急需智慧管理工具蒐集氣候環境參數,匯入大數據分析引擎,協助農民進行天災預警及產期預估。

以往農民依照節氣進行修剪、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茶園,臺灣在100多年長期氣候統計資料(1911-2020年)顯示,全年氣溫的已上升1.6℃,上升幅度越來越明顯,乾旱頻度增加、乾旱期越來越長;隨著全球暖化,除溫度變化外,亦導致乾濕季差異與極端降雨強度增加,颱風季與梅雨季雨量偏低,降雨豐枯年差距加大(Huang et al.2021)。因此,被農民所依循的節氣只能參考,無法作為管理依據;茶樹栽種遍布全台,海拔分佈範圍廣,即便是同一茶區,位在不同山頭,微氣候差異頗大,茶樹為多年生作物,長期不穩定的氣候將影響茶樹的生長,農民生產茶葉將會面臨更多挑戰,因此,農民需要精準的氣象資料作為生產管理的依據,以因應未來極端天候。

茶改場導入微氣象感測裝置,在全台茶區建立了23座微氣象站,並透過物聯網運用,將微氣象站的資訊整合,農民除可登入http://59.120.239.238:88/TTES-Weather/index.html網址外,亦可掃碼後直接進入茶業改良場-微氣象監測系統,點選鄰近自家茶園的氣象站,即能獲得茶區即時、1周及30天的詳細的氣象資料(圖1),包含氣溫、日雨量、空氣濕度、日輻射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溫度等。

圖1、茶業改良場-微氣象監測系統圖1、茶業改良場-微氣象監測系統

農村老齡化,除採茶工的缺乏,導致搶工事件頻繁外,茶菁延後採收導致茶菁品質老化,製茶品質也隨之下降,更嚴重者無工可採,僅能放任留養,減少當季收入。大型茶葉採收機械僅能適合在平地發展,但台灣茶多數種植在山區,需靠大量的採工解決春茶採收的問題。因此,若能預測茶樹的生長,將採收期程錯開,將能使有限的採收人力最大化,減少以上所述問題。茶改場歷經4年研發,針對全台不同地點及海拔,進行青心烏龍和台茶12號產期、生長及產量調查,建立了茶樹的生長模式,並研發出計算軟體,以便預測不同產區採茶期時之茶芽葉片數及重量。

 class='img_caption'圖2、茶區即時及歷史氣象

茶改場整合微氣象監測系統、中央氣象局預測及預警、茶改場專家生產管理建議及茶樹生長預測計算軟體等4大面向資料,建置「臺灣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平台」(https://www.tea-info.tw),本平臺每月更新全臺五大茶區10個監測茶園管理資訊,提供全臺茶區23座微氣象站即時與歷史天氣數據、茶樹目前生長狀況、預計生長情形、茶園病蟲害及推薦用藥、專家建議資料、氣候預警功能、茶生長預估等(圖2~圖6)。本平台免費提供給茶農、茶企業、學研單位參考,並可預估茶葉採摘期,可預作採茶人力的安排。一般民眾也可透過此平台了解全臺各茶區目前茶樹生長狀況。

▲研發團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聯絡人:劉秋芳 助理研究員

電話:(03)3680121#506

E-mail:tres506@ttes.gov.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