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農是什麼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農業面臨的挑戰

全球2050年預估有95~105億人口,糧食需求將面臨增加1倍的壓力,臺灣以熱量為基礎之糧食自給率107年為34.6%,在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日趨嚴重的困境下,農業生產風險增加,糧食供應短缺與糧價上升恐無可避免。近年來更由於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從事農業人力大幅短缺,農業生產力受到相當衝擊。

農業就業人口,65歲以上所占比例

何謂智慧農業?

以現行產業生產模式為基礎,因應消費市場需求進行產銷規劃,生產管理上輔以省工省力機械設備、輔具及感測元件的研發應用,並結合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分析、區塊鏈(Block Chain) 等前瞻技術導入,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提供農民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安全、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

智慧農業

概念及技術

智慧農業主要運用物聯網的概念與技術,在農場既有的實體物件如農機具、農業設施、土壤、作物等,導入感測元件(如:生物感測、環境感測及影像辨識等),並結合無線通訊科技,將蒐集與擷取到的感測數據(如:溫溼度、光度、二氧化碳、土壤濕度、蟲害等)上傳至雲端資料庫。更結合消費市場需求與商情資料蒐集,透過大數據資料探勘、整合及分析,將數據轉換為農業經營有用的資訊,提供農場管理者進行產銷規劃、生產管理及顧客服務等經營決策判斷參考,協助產銷過程的智慧監控,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建立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安全、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

智慧農業概念及技術

智慧農業 推動政策

農業部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智慧農業計畫,並將主軸定位為「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面向,希望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突破小農單打獨鬥之困境,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並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建構主動式全方位農業消費/服務平臺,滿足所有農業利害關係人需求,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期待能打造優質從農環境,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邁向「效率」、「安全」、「低風險」的新農業時代。

三大策略

智慧農業 推動措施

建構跨域關鍵技術--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產業應用架構

優先推動產業及資訊平台

農業部擬定以蘭花、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養殖漁、家禽、外銷主力作物、家畜及海洋漁等領航產業,作為智慧農業優先推動範疇。並建置符合領航產業需求之共通資訊平台,建構大數據水庫與分析平台,彙整各領航產業推動智慧化與自動化生產所需資料與資源,包含產銷資訊、氣象資訊、災害預警、環控感測分析等資源,期以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

另規劃人才培育、產業推動與專案推動小組等相關措施。於人才培育部份,規劃培訓領航產業發展所需人才;於產業推動部份,透過農業部原有之「農業業界科專計畫」機制與新研訂「智慧農業業界參與計畫」相關制度及配套,推動農企業參與,以鏈結產業應用端與技術供應端;另藉由專案推動小組之成立,期能有效評估研發資源投入與產出效益,並可對外彰顯宣導計畫對「智慧農業」目標領航產業發展之整體績效,確保整體綱要計畫目標達成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