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種苗]隔離設施內育苗,拓展草莓新市場

資料來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李怡蓓助理研究員

草莓於臺灣總栽培面積約500公頃,每年種苗需求量約2,750萬株,以往大多由農民自行於產果田區保留走蔓苗作為母株以供夏季進行種苗生產,導致種苗品質不一,且常有潛伏病害問題,以致本田缺苗、病害嚴重發生,需重複補植等情況。伴隨氣候變遷,致災性氣候更提升育苗難度,而空間上的隔離與專業化生產為一有效控制之方式。在歐美等草莓產業已趨成熟的地區,多以設施栽培增加供苗的穩定性,藉由專業化生產,掌握整體供苗情況。設施生產體系的導入、專業育苗場的建構與智慧化生產管理的開發將有助於提升臺灣草莓種苗生產效率。

自106年起,由農試所、種苗場及苗栗場開發高效隔離環境整合管理技術, 於107年將設施草莓育苗技術導入產業,並配合防檢局公布之「草莓種苗病害驗證作業須知」,確立草莓種苗三級繁殖制度導入設施之基礎,108年起逐步進行設施草莓種苗生育參數之數據蒐集,建構生產預測模式雛形,109年育苗生產預測專家系統建立,直至110年整合生產預測專家系統,完成草莓種苗生產管理節點數據化。全程歷時5年,提供育苗場隔離環境與繁殖技術,以期穩定供應健康種苗予草莓栽培者,降低栽培風險並提升消費者食用安全。

圖一_露天育苗環境造成種苗罹病情況嚴重圖一_露天育苗環境造成種苗罹病情況嚴重

種苗生產模式優化與規格確立

參照美國及加拿大國際種苗規格為標準,經草莓種苗繁殖階段生育6週之調查,於臺灣夏季6月至8月期間,生育約至第5週,冠徑可達0.8公分,葉片數約5.片葉,此時期之種苗規格符合國際標準,可以此生育時間作為生長預測之參考。冠徑隨葉片數增加而增長,約於生長4週後開始累積冠徑。此外,不同品種間(香水、豐香及苗栗1號)生育指標調查結果,葉片數及三小葉之中間小葉長於3品種間無顯著差異,可訂立一致之種苗規格。

產業輔導實例

草莓種苗設施生產體系之研發與推動共設置3個示範場域, 109年本研發團隊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共同輔導位於嘉義太保的上盛育苗場,顛覆以往草莓大多於北部栽培的印象。育苗場老闆侯嘉靖與太太賴淑惠經營育苗場已有30年的時間,以番茄嫁接種苗為大宗,直至兒子回家接手育苗場事業後,考量目前番茄產業栽培面積與技術已臻成熟,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溫室草莓栽培。經歷種植試驗體會到,生產草莓除了需要低溫環境,乾燥加上充足的日照,更是草莓好吃的關鍵,且炭疽病感染為草莓栽培上常見之問題,該病害容易隨著雨水擴散蔓延,而難以控制。因此以設施栽培的方式,阻擋雨水,並採用高架栽培技術,降低病蟲害發生。場域內以栽培豐香、香水、戀香及天使白草莓等4個品種為主,秉持無毒栽培管理方式,驗證未帶特定病害種苗配合設施栽培是可行的,不僅省下農藥成本,同時提升消費者食用安全,成功在嘉義地區種出甜度高達15度的草莓,翻轉低溫才能種出好草莓的迷思。除了觀光果園,更於110年開始,建立草莓種苗育苗場,以生產通過「草莓種苗病害驗證作業須知」之驗證苗為目標,未來可望藉由上盛育苗場成功的經營模式,促使草莓產業順利向南部拓展,同時也因專業育苗場的投入,讓草莓健康種苗繁殖體系更臻完整。

圖二_高效隔離環境整合管理技術降低種苗炭疽病發生率並提升種苗繁殖率圖二_高效隔離環境整合管理技術降低種苗炭疽病發生率並提升種苗繁殖率
圖三_設施草莓栽培技術導入產業增加栽培穩定性圖三_設施草莓栽培技術導入產業增加栽培穩定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