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無人載具應用]不同藥劑及不同施藥方法對蓮花小黃薊馬之防治探討

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盈丞副研究員

 class='img_caption'圖1、實際蓮田照片,立葉期過後,蓮葉高於一般人高度

前言

目前蓮農在防治蓮花小黃薊馬時機,主要是依蓮花的生育週期來進行藥劑防治。前人研究結果指出小黃薊馬主要自蓮花的浮葉期開始出現,隨著時間消長,密度亦越來越高,最終嚴重危害在蓮花的開花期。然而當蓮花挺出水面後,比人高的蓮花,使得人工施灑農藥非常辛苦,在密不通風的水田裡作業,溫度高,爛泥不易行走也增加體力的耗損,吸入的農藥也相對增加,導致農民的噴藥意願降低,小黃薊馬的防治就更加難以落實。

國內尚無相關運用無人植保機於田間進行防治薊馬之研究,主要均以壓力式拉管噴藥或背負式噴霧機進行藥劑防治薊馬成效評估。由於蓮花小黃薊馬主要活動區域在蓮葉葉背,因此藥劑需接觸到葉背或是具系統移行性,方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圖2、蓮花小黃薊馬危害情形,造成蓮葉皺縮圖2、蓮花小黃薊馬危害情形,造成蓮葉皺縮

農藥藥液霧滴粒徑大小、覆蓋密度等都有可能對藥效產生影響。研究指出小霧滴能顯著提高藥劑防治效果,粒徑 10 ~ 50 μm 的農藥霧滴適合防治飛行的害蟲,防治葉面爬行之害蟲幼蟲則適合採用 30 ~ 150 μm 的農藥霧滴。而本研究所使用的無人植保機所裝載之TR8001 噴頭粒徑介於 100 ~ 136 μm,適合用於防治小黃薊馬幼蟲。

隨著無人載具的蓬勃發展,農業上運用無人載具進行防治害蟲的研究越來越多,如應用無人植保機防治水稻病蟲害、包心白菜害蟲及茶小綠葉蟬等,農民也普遍能接受運用無人植保機進行噴藥工作。然而蓮花小黃薊馬主要產卵在葉背,初期聚集在葉背活動,因此本研究於田間以無人植保機選擇藥劑防治蓮花小黃薊馬,進行探討無人植保機的噴灑效率,觀察是否能夠有效將藥劑透過氣流帶動附著到葉背,使得小黃薊馬能成功接觸到藥劑,以達到防治成效,同時與傳統人工噴藥方法進行防治效果比較,最終建立無人機防治蓮花小黃薊馬之技術,提供農民參考使用。

本試驗於立葉期後第 6 週啟動防治作業,試驗田區分為 A 區、B 區、C 區及 CK 區 ( 圖 1 )。CK 區不進行防治,其餘試驗田為防治區,於蓮花立葉期後第 6 週啟動防治作業,每週進行一次,連續兩週。A 區及B 區應用無人植保機 ( 佐翼 DX-10 ) 搭載 8 顆空心圓椎噴頭 (TR8001),飛行高度為蓮花上方 3 m,飛行速度為 3 m/s,以 S 型方式繞行防治區進行防治,C 區則以高壓動力噴霧機及單一噴頭人工拉管,行走於防治區周圍田埂向田區內背風左右擺動噴灑藥劑進行防治。20% 覆滅蟎水溶性粉劑進行第一次防治,無人植保機防治之 A 區及 B 區效果優於人工防治之 C 區,小黃薊馬密度顯著低於 C 區,分別為 75.1 及 201.4 隻,防治率可達到 77.1% 及 78.2%,而人工防治方式區,小黃薊馬密度上升至 827.3 隻,防治率僅 9.8%。第二次防治後,四區小黃薊馬密度皆下降,A 區及 B 區密度仍顯著低於 C 區,分別為 20.3 隻及 44.3 隻,防治率分別為 74.5% 及 80.8%;C 區密度則降至 164.0 隻,防治率僅 26.3%。兩次防治後第四週,A 區及 B 區密度仍維持平均 50 隻以下,C 區密度為 143.7 隻。結果顯示蓮花立葉期後 4 ~ 6 週以無人植保機進行小黃薊馬防治,與人工防治相較可維持較佳的防治效果。

圖3、田間無人植保機作業情形,運用佐翼 DX-10 搭載 8 顆空心圓椎噴頭 (TR8001)進行藥劑噴灑圖3、田間無人植保機作業情形,運用佐翼 DX-10 搭載 8 顆空心圓椎噴頭 (TR8001)進行藥劑噴灑
圖4、田間人工拉管噴藥作業情形圖4、田間人工拉管噴藥作業情形

為提供無人植保機噴藥劑量之參考,將 20% 覆滅蟎及 10% 克凡派依政府公告之每公頃推薦最低用藥量,並以 10 L 無人植保機藥桶推算有效濃度。20% 覆滅蟎每公頃推薦用藥量為 3 ~ 4.5 公斤,而 10% 克凡派則是 0.6 ~ 2.5 公升。以無人植保機進行蓮田小黃薊馬噴藥防治,每公頃用水量推估為 80 公升,因此每公頃最低推薦用藥量 20% 覆滅蟎為 (20% × 106) / (80/3) = 7,499.1 ppm,10% 克凡派為 (10% × 106) / (80/0.6) = 750.0ppm。而本研究之致死濃度試驗結果顯示覆滅蟎之 LC50 及 LC90 分別為 223.3 ppm 及1,335.1 ppm,克凡派之 LC50 及 LC90 分別為 63.7 ppm 及 143.6 ppm,兩供試藥劑之濃度皆低於公告之每公頃推薦用藥量,未來應可作為田間無人植保機藥劑施灑之濃度參考,以達到藥劑減量之目標。

▲研發團隊: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聯絡人:陳盈丞/副研究員

電話:06-5912901#302

E-mail:cychen@mail.tndais.gov.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