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彭彥嘉經理、吳崧毅副工程師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張佳偉助理研究員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農業這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正經歷著劇烈的變革。隨著人口高齡化、氣候變遷加劇以及人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農業自動化和智慧化已成為確保糧食安全和永續發展的關鍵。在這波變革中,農事作業機器人的角色極為重要,從最初的遙控操作演變至今日無人自走系統的開發,不僅反映科技的快速進步,更體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轉變。
過去,農民長時間在田間辛苦勞動,面對高強度而相對低效率的工作環境。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中耕機、噴霧機、曳引機和聯合收穫機等農機具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但仍需依賴駕駛員操作。近年來,自動化農業的概念普及,農事作業逐步朝著更精準、更智慧的方向邁進。現代農場經營者逐漸轉變為「農業工程師」,透過資料分析和遠端監控技術進行管理決策,使用智慧設備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土壤條件和氣候變化,實現更科學的農業管理。
工研院農工跨域合作計畫團隊開發之農事作業機器人,目前已先行導入應用於葡萄場域,進行噴霧機具開發。農機載具邁向無人化自走的過程中,感測器的發展成為關鍵因素,新型技術賦予傳統農機「眼睛」、「耳朵」與「大腦」等,使其能夠感知環境、進行即時判斷和操作。例如,GPS接收器結合即時動態測量(RTK)技術,可以實現公分級的精確定位,讓農機依循預定路線行駛;慣性測量單元(IMU)則提供了姿態和運動資訊,在地形複雜或GPS訊號不穩定的環境更顯重要。光達(LiDAR)技術讓農機具備了3D環境感知能力,可以繪製周圍場域立體地圖,特別是在果園或崎嶇地形中,有助於安全導航。先進的攝影系統,包括RGB和多光譜鏡頭的相機等,也大大增強視覺辨識能力,前者可識別障礙物,後者則能評估作物健康狀況和成熟度。超音波感測器相當於農機的「觸覺」,用於近距離偵測障礙物,可於控制系統中提供避障或停止的決策參考。
這些感測技術的整合應用,使無人自走農機成為可能,且不再只是簡單的田間機器,而是具備全方位感知能力的智慧化作業系統。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技術可以使農機具進行更為精確的農業作業,例如在噴藥時,可根據相機捕捉到的影像進行作物健康數據分析,結合土壤感測器的資訊,即時調整農業資材的用量和施用位置,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並確保農作物的健康成長。
然而,要讓這些感測器的數據轉化為即時決策,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此亦涉及邊緣運算技術的發展。邊緣運算可取代雲端傳輸,在農事現場將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賦予農機本身,使其能夠迅速反應。例如,當感測器偵測到前方出現障礙物時,傳統的雲端運算傳輸可能因網路延遲而無法及時處理,而邊緣運算允許農機在毫秒內計算避障路徑,確保作業的安全性和連續性。在網路連線不穩定甚至缺乏的偏遠農村,邊緣運算的應用顯得至關重要。它使農機在無雲端支持的情況下也能高效運作,提升了可靠性和適應性,同時減少了對網路頻寬的需求。
農業自動化的發展雖然借鑒了工業領域的經驗,但面臨的挑戰卻更為複雜。相較於工業環境中的自動導引車(AGV)和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農機需要應對戶外變幻莫測的環境,如崎嶇不平的地形、瞬息萬變的天氣,以及田間可能出現的各種障礙物,這要求它們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能力和適應性。雖然如此,農機自走系統仍可從工業自動化中汲取寶貴經驗,例如精確的路徑規劃、多機協調調度系統設計,以及更直觀的人機介面和模組化設計理念等。
未來的農機自走系統將朝著更智慧、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發展,這不僅代表了農業自動化的新里程碑,更預示著一場足以改變整個農業生產模式的技術革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智慧農事作業機器人在田間自主作業的場景,為現代農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準度,提高農民的工作品質,並推動農業朝更永續、更環保的方向發展。這場革命不僅將徹底改變我們種植和收穫作物的方式,也將重新定義人類與土地的關係,為糧食安全和農業永續發展開創出新的可能。
▲研發團隊:工研院中分院
聯絡人:吳崧毅
電話:0975059800
E-mail:itriA90418@i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