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產業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2-05-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 周國隆分場長
「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農產貿易環境,農委會推動農產品外銷,必須針對目標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規劃,落實產地集貨與分級,完善冷鏈物流,提升外銷農產品的質與量。」(參考資料1)2019年2月,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聽取農業委員會報告臺灣農產品2018年外銷出口金額達54.7億美元,創下20年新高之後,更期許農委會更要積極從生產端輔導農友增進品質控管,完善整合外銷供應鏈,讓臺灣農產外銷再創新高。
2022-05-20
農試所花卉中心/ 蔡明軒助理研究員
不同公司生產之蝴蝶蘭種苗經相同栽培管理後,在開花表現上有所差異。而同一品系在不同業者代工栽培下,葉面積、花朵數及花序長度之差異,可能因為光積值及植體營養元素含量不同所造成。
2022-05-13
農業試驗所/ 康樂
番茄的葉片為羽狀複葉,若要逐一量測調查所有葉面積相當耗費人力與時間。我們以大果番茄‘993’為試驗材料,持續調查葉片生長參數並抽樣進行葉面積量測,結果利用葉寬可快速估算葉面積 (R2>0.97),作為番茄栽培管理及建立生長模式化之重要參考。
2022-05-12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石信德研究員兼研究室主持人
美味多元的菇類料理,是餐桌上常見的珍饌,目前臺灣菇類產業鮮菇類年產量約14萬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130億元,占整體蔬菜產值 18%。但菇類種植耗費勞力,又面臨氣候暖化與菌種弱化的問題,在人力成本提高的情況下,要如何才能擺脫農業缺工壓力,且不受制於天氣,又能夠提高動能,協助菇類產業升級?
2022-05-06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韋至副教授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總人口數到2065年可能降至1601~1880萬人,務農人口亦將循此趨勢持續探底。從事農業機械研究與推廣40年,農業委會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邱銀珍感嘆說,「1996年以前到雲林縣褒忠鄉訪視農村作,那個工頭隨便一招,找個三五百人都沒有問題。最近2年再到褒忠鄉,工頭說現在能找到50個就謝天謝地。我跟他講再過2年恐怕只剩下你自己1個。為什麼?因為做農實在太勞累了。」道破臺灣農業人口高齡化與嚴重缺工問題!
2022-04-2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研發科/湯惟真科長
「與產業輔導交流的時候,常遇到業者表示:不管有沒有取得政府補助,都會依照原訂計畫來執行技術研發,他們認為這是公司發展階段本來就會做的事情。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決心,當然樂於提供臨門一腳的協助,幫助他們縮短研發期程,完成研發最後一哩路,讓這樣的創新科技早日商轉並應用在農業上。」台灣經濟研究院農業科專服務小組副組長莊承銘,從2017年起協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智慧農業」業界科技專案計畫,有感而發的說明農企業跟農民團體投入智農技術開發勢在必行的決心。
2022-04-21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花卉研究中心/ 戴廷恩主任
鵝黃的文心蘭輕挽著檸檬綠的枝椏隨風搖曳,宛若裙襬飛舞的少女那般快樂無憂,在臺灣,大家都叫它的綽號「跳舞蘭」。2018年在臺中舉辦的世界花卉博覽會,場館佈置大量使用文心蘭與蝴蝶蘭,向各國宣告臺灣不但是蝴蝶蘭王國,也是全球文心蘭切花產量最高的國家。
2022-04-15
農業試驗所花卉研究中心/ 戴廷恩主任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迅速發展,透過物聯網讓現實世界數位化,經由類似自動化操控系統,收集各項事務數據(如澆水等栽培紀錄等),最後匯聚成大數據。臺灣現有傳統農耕模式大都是世代傳承,以往年輕人接手農業方式即是向擁有豐富務農經驗的長輩學習傳承栽種模式,長久操作下易造成量化資訊無法累積應用,且花費大量時間但較難顯示出實質效益。智慧農業各廠牌及各式感測器被大量應用,加上栽培管理等生產履歷作業紀錄,面臨大量資訊缺乏系統性完整分析及應用介面,本研究嘗試以出貨追溯及品質管控為核心概念,建構整合平台,提供生產聯盟成員持續精進穩質穩量供應體系之參考。
2022-04-07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李怡蓓助理研究員
由農試所、種苗場及苗栗場開發高效隔離環境整合管理技術,將設施草莓育苗技術導入產業,配合防檢局公布之「草莓種苗病害驗證作業須知」,確立草莓種苗三級繁殖制度導入設施之基礎,提供育苗場隔離環境與繁殖技術,以期穩定供應健康種苗予草莓栽培者,降低栽培風險並提升消費者食用安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