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產業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2-10-1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呂椿棠研究員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跟它能夠造出給我們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參考資料1)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安追溯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2022-09-15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周榮源特聘教授
因應大量菇類栽培需求,市面上有自動菇類太空包製包機,然該類製包機的產出品質,仍然有賴人工方式檢查。本研究設計製作太空包自動化光學檢測及不良品更換系統,提升菇類栽培的自動化程度,以克服勞動力日益欠缺的問題。 在製包機出口輸送帶上架設相機,擷取12包太空包菇籃影像,使用五層卷積神經網路,在0.15秒內,辨識12包太空包狀態。如果發現有缺蓋的太空包,由機械手臂移除不良品,並以合格太空包替補。 為了使CNN模型應用於各菇場,本研究共收集四種顏色的壓蓋以及缺蓋圖像,以3072張的圖像訓練出太空包缺蓋辨識模型。使用臺中菇場的480張圖像測試後,該模型的準確率高達99.58%。
2022-09-01
王乙涵、智慧農業專案推動小組/陳怡婷、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呂昀陞
一家20年菇類製包廠,在2020年導入菇類全自動製包機之後,讓原本需要4位員工與1臺半自動製包機共同合作的作業流程,變為只需由1-2位員工搭配1臺全自動製包機進行作業,並且整個製程能數據化管理,已朝向全自動化一條龍式生產管理模式邁進。
2022-08-04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江昭皚特聘教授、林弘人博士生
蜂產業面臨人力老化、缺工的問題,蜂場管理成了蜂產業必須正視的嚴重議題。音頻監測系統使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技術,即時監測蜂群的健康狀態,有利於蜂農更精準掌控蜂場狀況,解決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2022-07-21
種苗改良繁殖場/ 張珈錡助理研究員
「組織培養苗生產與環境資訊整合溯源系統」是一套專為組織培養業開發設計之生產管理系統,期協助中、小型組織培養場資訊數位化,並確保技術、人員、流程和資源運用逐步達最佳化,加速邁向智慧生產和數位轉型之路。
2022-07-07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朱詠筑助理研究員
臺灣番茄栽培多採用嫁接茄砧之嫁接苗,惟番茄與茄砧生長速度不同,導致莖徑粗細落差而影響嫁接成功率,藉由環境與生理參數調查及數據分析,發展生長預測模組,並進行驗證,以應用於嫁接育苗之智慧化排程。
2022-06-09
茶業改良場/ 林秀橤副研究員兼股長
本研究開發之多光譜影像拼接技術,期望能提供坡地茶園或大面積茶園監控之應用,如在病蟲害嚴重發生前及茶樹生育有問題時,就以多光譜相關變化結果以反應實際茶樹生育障礙,提供農友預警之依據。
2022-06-02
農業試驗所/ 賴明信研究員
2016年某一天的傍晚,農業委員會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農業試驗所,電話鈴聲突然響起,稻作研究室主持人賴明信順手拿起話筒,電話那端傳來熟悉聲音:「賴明信嗎?我是所長。麻煩你在明天早上8點以前,提供1張稻作生產力4.0規劃簡報給農業工程組…」賴明信講完電話之後,腦海一片空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