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產業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3-02-0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張金元助理研究員
本研究設計開發水耕栽培洋桔梗用自動移苗機,其移植機構包含頂起部及夾放部2項重要裝置,在夾放部移苗之成功率達71.35%,另搭配頂起部作業後,成功率可再提升至92.36%,透過機械化移苗作業達省工。
2023-01-18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林宛儒助理、潘光月助理研究員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開發自走式鳳梨智能噴注催花劑機械,以提升現行人工催花之作業效率,此機台主要結合人工智慧、電腦視覺、機電整合等技術,達到精準噴注催花劑之作業,藉以降低鳳梨栽培作業之成本,增加農民收益,提升市場競爭力。
2023-01-09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工研院中分院/鐘珮哲副研究員兼分場長、洪文濱工程師
為因應草莓炭疽病檢測行動工作站現地分析作業之進行,完成非動力式核酸萃取套組開發及測試。核酸萃取完成後,以可攜式微型加熱器進行LAMP法核酸擴增,可在現地進行試驗與目視判定檢測結果。
2022-12-23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徐培修助理研究員、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陳博勳技術副理
蜂蟹蟎為蜂產業危害最嚴重的外寄生蟎,監測其族群為整合性防治害蟎的重要基礎。本團隊透過手機取像裝置,藉由蜜蜂的計數與蜜蜂身上之蜂蟹蟎數量可推算蜂箱中蜂蟹蟎之蟎害嚴重性。蜜蜂與蜂蟹蟎辨識數位服務系統目前透過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使用者行動裝置Web網頁互動數位服務。
2022-11-24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工業研究院中分院/張耀聰、簡全基、柯文清、蔡書憲、黃智偉、李士畦、鄭俊昇
作物病害精準預警為農民所殷切期盼之AI智能設施,其主要藉由收集田間氣候及土壤微環境因子,通過作物發病學理基礎,及專家系統與即時感測資料,經智能統計歸納預測作物炭疽病發病機率,提醒農民病害防治施藥,減少農產損失及藥劑支出。
2022-11-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陳琦玲研究員、江明耀助理研究員
自動監測陷阱採用紅外線技術自動計數費洛蒙陷阱誘捕之害蟲數量,透過網際網路即時傳送各監測點之監測蟲數資訊之雲端伺服器。基於監測結果用以發展預警功能,發佈蟲害警示訊息,藉以提醒農民提早進行防治,達到防止蟲害擴大與降低農作物損失的目標。
2022-10-1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呂椿棠研究員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跟它能夠造出給我們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參考資料1)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安追溯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2022-09-15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周榮源特聘教授
因應大量菇類栽培需求,市面上有自動菇類太空包製包機,然該類製包機的產出品質,仍然有賴人工方式檢查。本研究設計製作太空包自動化光學檢測及不良品更換系統,提升菇類栽培的自動化程度,以克服勞動力日益欠缺的問題。 在製包機出口輸送帶上架設相機,擷取12包太空包菇籃影像,使用五層卷積神經網路,在0.15秒內,辨識12包太空包狀態。如果發現有缺蓋的太空包,由機械手臂移除不良品,並以合格太空包替補。 為了使CNN模型應用於各菇場,本研究共收集四種顏色的壓蓋以及缺蓋圖像,以3072張的圖像訓練出太空包缺蓋辨識模型。使用臺中菇場的480張圖像測試後,該模型的準確率高達99.58%。
2022-09-01
王乙涵、智慧農業專案推動小組/陳怡婷、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呂昀陞
一家20年菇類製包廠,在2020年導入菇類全自動製包機之後,讓原本需要4位員工與1臺半自動製包機共同合作的作業流程,變為只需由1-2位員工搭配1臺全自動製包機進行作業,並且整個製程能數據化管理,已朝向全自動化一條龍式生產管理模式邁進。
TOP